今年的全国排球联赛终于在春暖花开的4月尘埃落定了,尽管男排格局的新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惊喜,但面对惨淡经营的联赛局面,多少让人感到困惑,毕竟这已是排球联赛进入职业化的第4个年头。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今年的联赛之路走得如此艰辛?
与热闹的足球、篮球联赛相比,排球联赛的比赛场面实在过于“冷清”。在各赛区,除“球市火爆”的广东台山赛区外,上座率平均能够达到五成的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赛区。不过,据说这还是依赖于赛区组委会采用低票价甚至免费看球等“精心组织”。以往最火爆的四川的球市今年也出现了大滑坡,观众明显少于往年,主办单位无奈将比赛场馆从可容纳9000人的省体育馆搬到了只能容纳4000人的工人文化宫,可观众席上依然稀稀拉拉。激情似火的川人对排球的态度尚且如此,别的地方可想而知。于是更令人尴尬的局面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:一些赛区的体育馆敞开大门,免票放人,却仍然门可罗雀。再一打听,观众原来还都是主队的家属啦啦队。
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排球联赛总结会上,国家排球管理中心对球市冷清的原因作了总结,包括市场竞争冷酷无情、国家队成绩欠佳、联赛水平因扩军有所下降、赛制不符合市场规律等六大原因在总结中被明确提出。实际上,这也说明了排球进入市场并不是很成功,而且市场运作经验也不够。眼下当务之急就是,联赛的管理层要拿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措施。否则,失去的将不仅仅只是市场。
联赛举办4届,可转会市场依旧冷冷清清,外援依旧与中国排球无缘。今年国内达成转会的只有7人,而且无一著名选手。还是排坛人士透露了转会艰难的缘由,原来与全运会战略有关。由于各个地方队为了保证全运会上的好成绩,不愿意让自己的队员出去,别人的队员进来。如此一来,联赛的人才就不能交流,水平自然也就不言而喻。
于是,在萧山的总结会上,各队教练强烈要求对全运会年龄作出限制,而且要立刻行动,不要等到5年后的第十届全运会再来实现。他们认为,只有这样,才将加快联赛和全运会剥离的进程,使联赛真正成为一种市场行为,排球才能更好地迈向市场。这样,各个队就可以放手购买别的省市、甚至是外国的运动员。
不过据悉,排协担心,明年就限制年龄,可能会招致个别地方体委领导,甚至是行政领导的反对。
今年的比赛被安排在周六和周日进行,两支参赛队伍要在两天内交锋两次。当初,主办者推出这种“双主双客双循环”赛制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球队的练兵次数,从而提高球队水平。可是有一点却被忽略了,那就是球迷需要不需要一周看两场球?等到联赛开始后,问题也就出来了。据调查,不少球迷认为这种赛制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观众的兴趣,实际上是“赶走了观众”。不仅观众如此,就连采访比赛的记者也对此提出了异议,“谁会在两天之内将同一部电影看两遍?”
由于中国排球的比赛任务较多,所以安排联赛的时间也受到限制。今年联赛总共就打了4个月,女排为了夺奥运会入场券,比赛安排则就显得更加仓促了。不过,一年中有8个月的时间没有比赛,对于多数不是国家队的队员来说,实在是过于漫长。而且,这对排球联赛的宣传也极为不利。
曾几何时,在中国只要一提起排球,人们就会叫出一大串的人名来,不管懂不懂排球的人都知道郎平、汪嘉伟。可是到了真正需要球星、创造球星的职业化联赛,却发现“星”光如此黯淡。最令人尴尬的是由于没有表现特别突出的运动员,今年的男女最有价值运动员的奖项首次双双空缺。从联赛的技术统计情况来看,众多的国手难副其名。尽管一些新人给沉闷的联赛吹进了新风,但仍显稚嫩的他们也还没有改朝换代的能力。
另外,看过联赛比赛的排协官员和国家队教练大都提出联赛缺球星的看法。国家男排主教练汪嘉伟就曾说,比赛中两队总是打不死对方,主要原因与队中没有特别突出的队员有关,如果有那么一个各方面都行的人才,那么比赛定会精彩。
当冷冷清清的联赛过去后,生存危机的紧迫已促使排坛人士不得不坐下来好好地反思,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,改革排球联赛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。但就像对排球联赛鼎力支持了4年的中央电视台代表白钢所说,不管前路多么艰辛,也将和中国排球一起走下去。而路只要走下去,一定会有云开月明的一天。或许,对于中国排球来说,把排球联赛进行到底将是唯一的选择。